借来103

20171225增珊

耐,没有一些机智,怎么可能钻到权力金字塔塔尖。一言以蔽之,每个人手里都有两把刷子。不说旁人,不说张和尚,就说大师吧,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想了解大师,得细说从头。

当初,为扩大寺庙影响力,大师安排张和尚拍电影,为拍电影,安排张和尚到处化缘,这样那样的安排目的是一个,就是为了让大理寺跻身全国三强。进全国三强,不是那么容易。大师心中有数。

不说能不能进三强,不说环境是不是有利,就说个人心态,大师及众僧都有思变之心。当时,大理寺是什么一个状况,前任贪腐被抓,流毒有待肃清。人心涣散,一团乱麻,和尚们普遍都是弱势心态。算起来也是千年古寺,和尚们也算中规中矩,却都没有自信。每天与青灯古佛为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虽然寺庙食堂也开发了特色菜,而且名气不小,遐迩闻名。但是,人心涣散。大理寺也曾经很兴旺,来客进进出出,络绎不绝,门口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的,连上卫生间都排队。但是,那是曾经,不是现在未来。

太平盛世,哪来弱势心态。外部环境有利于大理石寺,就外部环境而言,半好半孬,半这半那,换句话说,有山寨味道,有不稳定因素,但是,不影响大理石寺的发展。如果方法得当,那么未来依然精彩。

其实,来寺庙的人都不是来烧香的,而是冲着大理石寺的特色菜素鸡来的。斗转星移,原来的那拨香客都转变成现在的吃客了。这些人渐渐地变化了,无论心态还是行为都变化了。他们忘记这里是寺庙,他们把这里当成美食一条街了。不难看出,现实已经证明了,大理石寺是一个半寺庙半美食城的单位。

俗话说,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国家环境这样,组织单位结构也这样,上行下效。

当时,在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形势下,大理寺自上而下都在抓收入,创收是中心工作。广场改为农贸市场,宿舍改为养鸡场,鱼塘承包出去,等等。事实上,寺庙收入不少,众僧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虽然寺庙内部颇有微词,外部环境压力增加,但是,当望着每天都有花花绿绿的票子进账的时候,只能唾面自干了。看在票子份上,大家也就不说什么了。即使说也不是谁都能够说得上。香客施主只能抱怨,底下的小和尚也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话语权在高僧手里。底层群众顶多只能在背后发发牢骚。在网上发发帖子。仅此而已。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小和尚香客算是内忧的话,那么大理寺旁边的教堂就是外患了。如果说有内忧外患的话,那么,内忧中最大的忧患就是对不起祖祖辈辈,对不起香客施主。外患中最大的患难就是洋庙洋和尚。

千年古寺成了美食一条街。内部环境是半寺庙半商业街。来买素鸡的人都习惯了,一个个都只把自己当人,一个个都太把自己当消费者了,换句话说,不把和尚当人,不尊重和尚,稍不如意就破口大骂,骂和尚是秃子,秃驴。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不是信仰关系,而是商业关系了,能没有口角吗?连官司都打上了。

事实上,

和尚也是人啊,虽然剃光头,穿僧袍,但是,内心还是鲜活的。出家前后没有太多变化,寺庙环境跟社会市场环境没有太多区别。再说,

这些年轻和尚,一个个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小伙子那里受得那窝囊气,很难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迫于大和尚高僧的压力,开始还是忍气吞声,后来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事实上,这也不是大理石寺一家这样,出家人不是四大皆空,而是据理力争。

大理寺和其他寺庙一样,都是释迦牟尼的门庭或者道场,都是清净之地,释文化也好,寺庙文化也好,寺庙教育也好,传统教育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是约定俗成的清净之地精神家园。

全国的城市,千城一面。全国寺庙,千篇一律。文化教育知识重要,习惯包容性更重要。儒释道相互包容,中外宗教交流沟通。何尝不可,何必老死不相往来。他想。

老和尚从来不去大理寺旁边的教堂,同样,洋和尚也不会跨进大理寺。但是,小和尚管不住腿,因为难免有一些好奇,在好奇心驱使下,在月黑风高的时,偷偷翻墙过去,同样,小洋和尚也偷偷的过来。

此外还有,

小和尚偷偷地看洋和尚的圣书。

好在一本书不至于让大理寺鸡犬不宁。同样,儒释道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不过,有人不这么认为,在大师看来,那是文化渗透,可以看成是洋人在宣战。至少是向本寺挑战。面对挑战,不能坐视不管。压是压不住的,堵也不是办法,疏通才是好办法,可是,一时半会还没有疏通的具体办法。如果说有内忧外患中的外患的话,那么这就是外患了。

为消除外患,大师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其中有一个办法,算是老谋深算的了。大师放下身段,邀请洋和尚来大理寺做客,请洋和尚品尝大理寺的素鸡。大师伸出橄榄枝,做足长周期。

洋和尚愉快地接受邀请。

事实上,

在邀请之前,大师犹犹豫豫好几天,在请还是不请之间徘徊,为什么是我请他,为什么不是他请我。这个问题出现在脑海,挥之不去。大师非常纠结,不知如何是好。

张和尚看出大师心事,与大师长谈到深夜,旁征博引,借古喻今,最后搬出国外孔子学院举例子。

张和尚让大师从纠结中走了出来,消除了顾虑。

其实,私底下,

张和尚和小和尚关系不错,小和尚偷偷地去教堂的事情,张和尚知道,但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小和尚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张和尚,张和尚也把小和尚当弟弟看待。

张和尚对大师说:大师,你要打击一个人的行为,不会很难,你完全可以颁布禁令,加大处罚力度,完全可以杜绝小和尚翻墙去教堂现象,不过,这样做的话,只在行为上取得了胜利,没有解决观念问题,而观念的改变比行为的改变更困难。

大师也听出了话中的话,在没有听张和尚这些话之前,他已经在大理寺采取了措施,不仅仅派保安守候,而且还逮着直接送大雄宝殿,面壁思过一天一夜,不思悔改,罪加一等。一个个小和尚都跪了,在释迦摩尼面前,还有什么可以牵肠挂肚的。看起来都服服帖帖了,其实,谁都不知道这些小和尚心里在想什么,说不定正在想翻墙的事情呢,说不定正在想那个钉在十字架上的洋和尚呢。如果看表面,大师算是治理得井井有条了,既没有翻墙的小和尚了,也邀请了洋和尚访问大理石寺。

但是,树不动不等于风已经静,殊不知,暗流已经在涌动,危机在生成。

有人说,

寺庙生产的素鸡的味道大不如从前了,香客施主都在议论纷纷,大师浑然不知。

监院受到举报信,

投诉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

无独有偶,

小和尚和香客又打起来了,起因还是香客骂小和尚。秃驴,秃子,余音绕梁。香客越来越不讲理了,骂骂咧咧平常事。按住葫芦起来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和尚们都憋了一肚子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于是高僧团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议认为,

味道不如从前,是事实。香客不满意,是有原因的。

洋和尚访问大理石寺是寺庙内政外交,香客施主不得干预,也无权干预,

有人说三道四,权当微风拂面。

有人诋毁,唾面自干。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如果素鸡危机是意料之中的话,那么洋和尚那档子事就多多少少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如果让二个事情再放大或者扩大再叠加,那么自己的寺庙地位及个人位置都会摇摇欲坠了。住持不当倒是次要的,让大理寺进全国三强是主要的。如果如此的内忧外患,那么怎么进三强啊。照目前的状况,不说进三强,不说成为全国一面红旗,就说保住位置,恐怕都困难。当住持也不是一年二年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怎么看,都觉得有困难,怎么看,都看不到三强的影子。退一万步说,成三强了又怎么样,三强也不过如此。

大师处矛盾中,不能自拔。

本想和其他寺庙拥共享成果,现在看来都有困难。

但是,大师没有气馁,接受张和尚的建议,不搞素鸡创收,搞免费提供素鸡活动,让香客重新找回以前的感觉。除此之外,化缘拍电影。让大理石寺大放异彩。

这是大师的计划。

要了解大师,还得细说从头。

张和尚有难言之隐,更多时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自张和尚来到大理寺之后,拍电影被提上议事日程。张和尚一门心思扑在拍电影上,马不停蹄化缘,腿都跑细了。与此同时,撤走了守候或者防止翻墙的保安。敞开办寺庙,欢迎西方宗教朋友。张和尚充满信心。

一向视大理寺如大敌的教堂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态度,洋和尚主动上门,登门拜访,交流学习。张和尚负责接待,迎来送往。

大理寺和旁边的教堂互派僧人保持联络,从此,小和尚和那些嬷嬷神职人员再也不用偷偷地翻墙了。张和尚满意地笑了。

大理寺似乎一夜之间换了人间,好像从严冬走入春天。

大师默许,

张和尚承办。

两人配合默契。

大理石寺的所作所为引起其他三强的注意,不是一致看好,而是颇有微词,连举报信都到了国家宗教管理部门了。

大师沉着应对,

张和尚积极配合,

化险为夷。

过了一关。

想得到一致看好,暂时还有困难。

中宗协没有表态。

大理寺的做法,离一致看好不是那么遥远。

有这么一个结果,多亏了张和尚的点子,通过拍电影提高知名度,切合新时代特点,干一番事业,保大理石寺进全国三强。再说,千年大理寺,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发扬传统,光宗耀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如果用精神这个词,恐怕不能完全诠释大理寺的所作所为,用观念也不完全。那么,如何正确诠释呢?事实上,观念也好,精神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进在哪里?

传了千年,不等于先进,到了信息时代,大理石寺可能落伍落后了,这是张和尚一直考虑的问题。

有先进就有落后,有进步就有反动。这是大师说的。

那么如何避开落后反动,如何融入先进进步呢?

大师和张和尚都在考虑。

十几年前,引入竟争概念,竟争或者自由竞争风靡一时,清净之地不清净,大理石寺也喧嚣过。

事实上无法说清楚大理寺目前的状况。现在,能不能保住三强或者一线寺庙地位,还是一个未知数呢。这是大师和张和尚的担心。

国家局发话了,荣誉不固定,能进能出。符合标准进,不符合标准退出。佛教界或者佛协积极响应。这是环境压力所在,大师倍感压力,连头都大了。

之前,大理寺拼全国十强。

价值观也好,想要什么也好,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齐心合力。

现在,大理石寺保一线寺庙。

齐心合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信不被怀疑。

当有些人在为价值观津津乐道的时候,一些人已经开始怀疑它的价值了。齐心合力重要,自信更重要。

和尚偷偷地看圣经,是不是不自信的表现。不提圣经还好,一提圣经,气就不打一处来。翻墙不可容忍的话,那么读圣经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张和尚奉劝大师别生气,因为生气于事无补。

是堵还是疏,堵,肯定堵不住,还是以疏通为主。

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网可以下载。纸质和电子版齐驱并驾,有取代的趋势。焚书坑儒那一套过时了,再说谁知道是不是有这回事,秦王至于这么傻吗。现在,面对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怎么办,须研究。

大师把在金的高僧召集起来,让张和尚发表主旨演讲,部分企业家列席,来了一个座谈会,

紧接着,

大理寺千年文化传承动员大会顺利召开,会议请来金陵市领导,文艺文化影视单位介绍唱红经验。

紧接着,加强业务训练,起早贪黑,每天8小时念经。

当一些高僧忙着读nba的时候,大师也就不那么坚持了。其实,那个和尚不会念经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诸如此类的经文谁都会,,就连小和尚也会。说了你也许不相信,张和尚却却不会啦。,这是个秘密,只有大师知道。其他高僧都蒙在鼓里。

张和尚是半路出家,而且是主抓后勤保障及拍电影,不念经也是情有可原。之前,在佛学院旁听,后来才上了西京大学,开始读经济管理,后来转系读的是中文系。事实上,会不会念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心,有敬畏之心。张和尚也是这样认为。念经只是一个形式,有口无心不如不念呢。他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他说,形式不重要,只要心中有佛就行。

洋和尚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洋和尚和他往来还是比较多。

有人看不惯洋和尚,爱屋及乌,有人看不惯张和尚。

但是,大师却非常器重张和尚。

在大师万分焦虑的时候,张和尚也一点不轻松,从表面看,他的紧张和大师的焦虑从差不多。往来我佛,为了青灯古佛。生怕没有做好。详细考量的话,他们之间的紧张焦虑还是有区别的。自张和尚来到大理寺,张和尚的任务主要是拍电影。

在大师的领导下,大理石寺所发生的一切是有目共睹的,食堂开发的素鸡远近闻名或者名闻遐迩。在他到大理寺之前,这产品就有了,依靠素鸡创收在他的眼皮底下草草收场,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但真滴发生了。

步入大雄宝殿之后,他的主要任务是化缘。为了拍电影化缘。他深深地知道,化缘不容易。化缘和寺庙之前搞的所有的创收都不一样。化缘不像素鸡和养猪场那样破坏环境,浪费寺庙资源。化缘是在寺庙之外进行的,对寺庙环境不构成一点点破坏。化缘为了拍电影,从目的上看,就和其他项目区别开来了。

历史上,每一届寺庙高层都无不重视项目,大师也不例外。

大理寺项目不少,开发素鸡,养猪,养绿,化缘,等等,

大理寺上了不少项目,但差不多都没有走向想要的结果,在结果没有到来之前,往往就被人描绘得光辉灿烂,精彩,诱人,当结果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摘桃子了,不见有人浇水施肥,只见大小领导推杯换盏,不是一个个汗流浃背,而是一个个满面红光,即使出汗也有酒味。

迎来送往,不是在送领导的路上,就是在接老板的车上。一个个都肥头大耳,一个个都挺着大肚子,嘴巴全是油腻,才从酒楼出来,又在去泡澡堂子的路上。吃饱喝足之后,才想起来要品尝那个半生半熟的桃子。桃子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

大师不说,大理寺高僧不说,谁说啊,谁都没有说。没有人管那个桃子。

有人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是那个小孩说的。张和尚想当那个小孩。张和尚说了真话。

啪,窗外有声音,他回过神来。彻夜难眠,不是失眠,而是失去了底线,他体会了一把今夜无人入眠的滋味,他整宿没有合眼。因为做人不能没有底线。无价值意义的失眠等于自杀,与其失眠不如不失眠,他不承认失眠。

床前地底下,一抹夕阳余晖落在那里,长长的,窄窄的,不是直接射入的,而是通过外面的墙折射进来的。那一抹夕阳比较凶险,像一把锋利的刀,夕阳或者余晖把他一分为二,。他的身子被拦腰折断,一半在床,一半在床外,他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