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书斋 > 穿越小说 > 大明:我皇孙的身份被挖出来了 > 第358章 商量弹劾
  与刘家说好之后,朱大福第一时间吩咐官银钱局准备发货。

  从倭国运送回来多少银矿,最后产成了多少白银,发出去多少,最后又收回来了多少宝钞。

  这些账目都是清清楚楚,有据可查。

  既不需要担心官银钱局贪污,也不用担心朱大福从中牟利的。

  所以说, 朱大福全权操办此事能够说决策不利,是绝对怀疑不着他从中牟利的。

  利用大半天时间,装了两船大概有数百万两了。

  船装满之后没做任何停顿,立即起航发船,随船而去的还有周海所率领的数千护卫。

  这么多的白银,是得安排人保护的。

  在船出发之后, 朱大福则第一时间利用朱楩的那五只信鸽给他回了信。

  告诉他,他已运送过去数百万两白银了,能够兑换了济南现存的所有宝钞,望他再坚持两天。

  面对那么多百姓,其中不乏有故意雇佣无理取闹的,打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就是连句重话都说不得,朱楩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碰到这种事情倒不如直接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拼杀。

  若不给些希望,朱楩再应对上这些事情一个月怕是要焦虑了。

  人一旦焦虑,那不见得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呢。

  ...

  在朱大福紧锣密鼓准备这些事情的时候,济南的消息也直接传到了朝堂之上。

  一般朝臣与朱大福无冤无仇,虽不知晓朱大福为何被朱元璋器重,但本着不想得罪人的初衷,在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不会听到些风声就说长道短的。

  御史就不一样了,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若听到消息依旧前怕狼后怕虎,考虑清楚了才说话,那可就是大大的失职。

  在朱大福收到朱楩消息的当日, 京中御史也收到了消息。

  御史们叽叽喳喳聚集在了左都御史公房内,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从济南传回来的消息。

  “吴王所言倒是对宝钞有些许利益,可既然要做那就得把所有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每日只兑一千两,济南虽为鲁地,受圣人千年教化,但毕竟都是乡民,难民跟风,一有消息传出势必是要搞得人心惶惶的,这还只是一地,这若是天下百姓都抢着兑换宝钞,那还不得弄起民乱来。”

  对很多没有锐意进取的人来说,他们要的不是对百姓好,对国家哈,他们只想在自己治下百姓安安稳稳,哪怕麻不不仁,如同行尸走肉呢。

  一来要维护表面的光鲜亮丽。

  若实在做不到这一点,哪怕百姓衣不蔽体,只要不引起骚乱,即便是安安稳稳的去讨饭那都成。

  左都御史杨靖,正是因秉公不贪墨,得到朱元璋的青睐,从户部尚书的位置一步步又到了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对看起来好像是与六部尚书平级,但却有检查百官,闻风奏事的权限。

  相对来讲,左都御史要被人尊敬的多。

  杨靖做过户部尚书,对朝廷的财政方面了解的要多一些,在朱大福提出以白银兑换宝钞的事情后,他就曾对这个事情做了简单的考虑。

  在他看来,朱大福此举是有些冒险,但不失为解决宝钞逐渐贬值,完善大明货币体系的一个绝佳之法。

谷蕸</span>  之所以冒险那也情有可原,毕竟海波已平,解除海禁开启海外贸易指日而待。

  可若是不解决了宝钞存在的问题,解除了海禁朝廷反倒会被商贾提出贸易体系中。

  到时候,朝廷收税要么收不值钱的宝钞,要么收白银直接剔除宝钞的存在价值。

  有御史咋咋呼呼把朱大福批判了一顿之后,又与杨靖,道:“杨御史,那朱大福不知使了何妖术,诓骗陛下直接住在了宫外不说,还屡屡与陛下进献谗言,导致陛下的很多决策完全不经六部衙门便直接下达,使六部衙门叫苦不迭,此事的石见银矿,本就该由户部和工部去开采,到最后却是凉国公,三太孙和吴王说了算,听说他们平日里就走得近,更何况凉国公他一个武将,哪负责过这方面的事情,三太孙和吴王不过一没经事的小屁孩,他们哪能担当起这些事情来,我们身为御史,此事实在不能坐视不理啊。”

  这御史说的痛心疾首,同时不乏有了不要脸。

  说朱大福是不谙世事的小屁孩,要知道横亘在沿海数百年的倭寇是朱大福一己之力平息的。

  同时也是朱大福独自一人深入虎穴,在倭国搅动了风雨,倭国彻底对大明称臣纳贡。

  现在一切平息了,他们倒是来抢功了。

  武将治乱世,文臣治盛世,往往不都是武将在战场上马革裹尸,文臣在定鼎天下后在武将后面捅刀子。

  很明显,像这儿御史这般不要脸的不仅仅只有他一人,在他出言,很快就得到了一大片人的支持。

  “对啊,现在关键是要让户部马上接手宝钞提举司和工部的官银钱局由户部统一负责,之后再遣出官员前方济南安抚百姓,尽快平息济南的乱局,以免到时候出现更大的动乱。”

  “对对对,此言在理。”

  他们又没有吏部的职能,有举荐官员的权限,不过他们既然要弹劾朱大福,就该想清楚把朱大福弹劾下去,应该由谁来接替朱大福。

  毕竟朱元璋对官员要求严苛,不会让这些御史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干,见谁不顺眼就来弹劾上一顿,为自己扬名恶心别人,同时特增加了朝廷没必要的负担。

  “我看此法甚妥,即便是藩王都不该牵扯朝政太多,更何况朱大福一个连天潢贵胄都不是的外姓藩王。”

  这些御史自诩不结党不营私,但没几个是没有私心的。

  现在朱大福风头正盛,又很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他们若说不嫉妒那是假的。

  “对对对,杨御史,你乃御史之首,此事你来起草,我等在后面附议署名。”

  署了名就代表他们是赞成此事的,更可证明此事的呼声到底有多重,让上面引起警觉。

  这些御史你一言我一语的时候,杨靖并没有答话,在有人直接点到他名字的时候,杨靖这才开了口,道:“我看此事还尚有解决的可能,还是等等看吧,依我只见,吴王并非凡人,他应会有后手的,陛下看人眼光一向毒辣,我们这个时候就奏闻,难免会让陛下不快。”

  即便朱元璋与朱大福没有那种特殊关系,但朱大福是不管怎么说都是朱元璋选定的。

  在朱元璋选定的人刚出了问题,你们就上赶着弹劾。

  你们弹劾的额是本身那个人,还是朱元璋的眼光?

  御史本就要选定那种愣头青充当的,杨靖虽为上官,但觉杨靖有不妥的时候,即便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丝毫不会给杨靖留情面。

  “杨御史既不敢冒此风险,那我等就单独上奏章,我们人手一本,反倒是更能让陛下知晓我们的决心和忠心。”

  这些御史虽有上官,但上官往往很难管得了他们。

  弹劾谁,上官并不能做主,听了那是给你面子,不听的几率那也是很大的额。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